活潑的成長動力

胡志偉牧師


  施瓦茨 (Christian A. Schwarz)於「自然教會發展」(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) 分享六項重要的「成長動力」(舊譯為「生物法則」Biotic Principles) :
  • 互依 (Interdependence)
  • 繁殖 (Multiplication)
  • 轉化 (Energy Transformation)
  • 持續 (Sustainability)
  • 共生 (Symbiosis)
  • 結果 (Fruitfulness)

  上期《自然教會發展通訊》(2006年2月),筆者分享了前三項成長動力,以下內容部分來自編譯Color Your World with 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 有關材料,及筆者主領訓練的體會,與讀者分享 :

4.持續 (Sustainability)

  透過神的設計,每一生物的天然果實皆有種子,用以生產新的果實。由於自然生產依從倍增的原則,並不是加數,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對長遠的增長,起著重要的作用。

  筆者認為教會領袖須要掌握「可持續發展」概念於教會長遠發展,切忌迷信任何宣稱高速增長的事工模式。不少堂會健康出現問題,部分來自急於求成;部分來自不均衡的事工發展。

  施瓦茨看教會資源有限,教會領袖應有智慧地應用「持續」原則;我們可從耶穌身上,觀察祂怎樣應用這原則。耶穌沒有為訓練門徒與公開服侍,分別訂立兩套不同程序,反之,祂透過服侍他人來訓練門徒。健康教會也要活用相同的原則。當堂會面對「領袖荒」,解決途徑不是投資在領袖訓練的活動,新人要經過訓練才能擔當領袖;乃是讓新人上位,在事奉過程中,不斷接受裝備。

  「自然教會發展」不為接受診斷的堂會,提供權威式專家意見,重點不是給人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,乃是促使教會領袖自行尋找答案。透過提供若干普世適用的原則,並教導教會領袖應用「成長動力」,藉此讓他們更能尋找恰當的解決方案。

5.共生 (Symbiosis)

  生物學看「共生」為兩種密切接觸生物之間的關係,兩者俱從中得益,互相依賴而生存。根據韋氏辭典 (Webster’s Dictionary),共生指向「兩個不似的有機體親密地以互利關係方式一起生活」。現今管理學稱這原則為「雙贏關係」(win-win),其實,「雙贏關係」正是耶穌教導「愛你的鄰舍如同自己」的現代版本。

  與「共生」相違的,就是競爭與「單一文化」(mono-culture)。競爭假定了「不似的有機體」,但這些有機體卻是彼此傷害而不是互相扶助。另一方面,單一文化則失去了多元化,只能容許單一有機體主宰一切;這掃除了破壞性競爭,但也同時把不似之間的互利關係排除開去。

  教會領袖毋須為「多元化」事工而感到不安,這是神的計劃;我們須要學習欣賞,接受多元化的事工模式,如敬拜、小組、恩賜運用、傳福音等。

  「多元化」本身不能起任何領導作用;教會領袖的挑戰是把不同進路網絡起來,讓參與者體會箇中益處。不少堂會組織內,有不同部門專責不同事工;堂主任不宜偏向任何部門事工,乃致力幫助每部門群體了解,「共生」關係對本部以外的群體更有益處。不同部門物色事奉人手,同樣也要善用「共生」原則,避免「搶人」導致互不信任,最終「兩敗俱傷」。

6.結果 (Fruitfulness)

  神所創造一切活物的特徵,就是能夠結出果子。耶穌重複地指向此項自然定律,並應用在屬靈層面。我們從《馬太福音》可以看到「好樹結好果子」(七17),也看到「憑著它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它們來」(七16)。每當聖經談及果子,皆指向有形可見的果實。正因為果子是明確可見的,我們便能進行檢查評估,檢視堂會各項事工的果效。

  首先,教會領袖要問 :「我們想達成甚麼 ?」再確定如何量度果子。假若你想收成馬鈴薯,你便不應拿蘋果樹上的蘋果當作自己想要的果實。倘若某間堂會計劃傳福音運動,運動的結果加強了信徒之間的愛心關係,卻沒有帶領任何人歸主,評估的結果自然是未能達致擬定的目標。接著,我們要問 :「我們如何達成 ?」事工的策劃涉及的流程,朝向目標出發。

  最後,教會領袖要問 :「我們達致目標的程度到哪裡 ?」倘若我們發現「結果」未如理想,教會領袖要採取「修剪」(約十五1-4),除掉失效的活動,收縮焦點,從而使堂會事工更能「聚焦」發展,這正是「弱項對策」所針對的。

  結果的原則在「自然教會發展」扮演核心角色,而教會領袖按著堂會分析報告的「弱項」結果,釐定其持續改善的行動方案;長遠而言,教會不斷進行其事工提升的循環,朝向健康堂會的建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