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的成長動力
(Growth Forces)

胡志偉牧師


  「自然教會發展」(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) 是一套幫助堂會健康成長的理念與實踐工具,發展至今,全球超過四萬間不同堂會使用。在新版 Color Your World with 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,「國際自然教會發展」創辦人施瓦茨 (Christian A. Schwarz) 發現,當堂會於31個月 (兩年半後) 進行第三次調查問卷,八項質素平均有6分的增幅,而整體人數升幅平均有 51%。

  假若堂會只是抱著「湊熱鬧」心態進行「自然教會發展」調查問卷,忽略了進行問卷只是堂會健康成長流程的初階,更重要的是堂會領袖能持之以恆落實行動方案,不斷改進其「弱項」 (Minimum Factor)。當堂會經過了12個月,進行第二輪調查問卷,那些正視「弱項」所在,並曾採取針對性行動,必然在整體評分有所增長。

核心價值

  每一套促進堂會發展的工具,必有其核心價值;「自然教會發展」也不例外。以下六項正好反映「自然教會發展」的核心價值 :

創意(Creativity):確信神賜予人運用創意,使人可以解決問題,並發展不同風格。

多元(Diversity):因應不同文化與宗派傳統,採取多樣化途徑,而非「劃一的模式」。

質素(Quality):事工質素導致量的增多,而堂會事工專注於增進信徒生活的質素。

流程(Process):成功的關鍵在於長期的持續流程,朝向正確方向的一小步也是進步。

均衡(Balance):堂會不同事工層面,皆要朝向合神心意的均衡發展。

專注(Focus):不同事工中,要嘗試專注於其一,從而帶來更大的成效。

  筆者認同此六項核心價值,正與「教會更新運動」事工價值脗合,健康的堂會事工要湧流創意,又能多元發展,而一切活動皆要朝向質素不斷提升的流程,在均衡發展中能有策略式專注。無論馬鞍峰教會、柳溪教會或其它增長的堂會,在不同事工範疇 (如敬拜、小組、佈道、關係等) 皆要有均衡的成長,又能知其所弱而能取長補短。

成長動力(舊譯為「生物法則」)

  正由於「自然教會發展」不是一套封閉而自限的工具,在其發展流程中不斷改進,務求此工具更能適切不同地區的堂會需要。施瓦茨發現有若干教牧自以為充分掌握「自然教會發展」八項健康質素,他們仍沿用舊有思維處理「弱項」,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!

  施瓦茨分析太六28 :「細研究野地裡的百合花」《呂振中譯本》,「想」《和合本》不是簡單理解為看一下,此希臘文 katamathete 指向殷勤地學習、觀察與研究。從細心觀察自然受造界,我們可以學習並借用這些「成長動力」(本文限於篇幅,列舉其中三項,下期待續) :

1.互依 (Interdependence)

  正如神的創造,萬物之間存著微妙的緊密結連,人不能獨立於自然界以外,生物鏈的破壞,必會導致人要承受自然災害。堂會的運作,不同事工部門之間也是「互依」,一方的缺失會帶來整體的損害。當堂會投放資源過多於某項事工,其它事工可能要面對資源緊絀的危機。因此,教會領袖切戒對短期成功重視過高,宜長遠地看待事工的發展。如新到任教牧一上位,就要革新堂會崇拜,或實施團契小組化,可能在短期內見到成效;但長遠地可能失掉了核心成員的信任,發揮團隊領導困難重重 !

  直線思考使人以為每一行動只有一種果效;「互依」動力提醒我們,採納了某項事工做法必有其「副作用」。我們要了解某項事工的引用,將為堂會發展帶來哪些副作用 ? 如堂會外聘神學生為主日學教師,以解決師資不足;但長遠地會否使更多信徒自卑,不敢教導聖經,而長期倚賴「外援」? 先評估可能會有的副作用風險,又了解本身可能會有的反應,就能全面地處理不同事工之間的張力。改善弱項,通常只針對一至兩項診斷出來要改善的質素;但教會領袖又明白牽一髮而動全身,改進中的弱項,必同時帶動整體堂會質素的提升。

2.繁殖 (Multiplication)

  在神的創造,沒有限制的增長方為不正常。一棵樹不會生長至「無限大」,卻會繁殖另一棵滿有生機的樹;耶穌的「大使命」職事,透過生命影響生命,從而不斷培育門徒。

  按照「自然教會發展」理念,倍增「乘數」的敵人乃是「加數」,不斷加上去只會使堂會組織臃腫,不一定發揮至佳功能。惟有繁殖另一個生命有機體,堂會的發展才能超越其限制。

  所有受造之物皆有其生命週期,組織老化或衰退,也是正常的自然定律。有些時候,教會領袖也得接納「事工終結」的現實,如堂會關閉、某些事工或聚會停頓等。當教會領袖誤以為「事工開了門而不能關門」,必然窒礙任何創新和變革,或加增信徒勞累;忘掉了耶穌教導我們 : 一粒麥子「若是死了,就結出許多子粒來。」(約十二24)。

  教會領袖緊記一棵蘋果樹的真正成果不是蘋果,乃是衍生另一棵蘋果樹;健康的小組不以多了組員為滿足,乃朝向拓植新的小組。堂會的再生能力,可以繁殖有再生力的事工、小組或團契與信仰群體等,就是表明此「繁殖」動力的正常發展。教會不能只有現今的一代,我們須要有代代相承的健康教會 !

3.轉化 (Energy Transformation)

  這是六項「成長動力」中最精采之一,正如病毒入侵人的身體而使人不適,但少量病毒卻可轉化為疫苗的接種,從而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,對抗病毒。

  教會領袖須要認清堂會生態並存兩股力量 : 助力和阻力,而領袖能巧妙地轉化阻力為發展的助力。如面對堂會某些唱反調的「反對派」,領袖的對策之一,就是停止與對方在此方面不斷角力。施瓦茨建議,與其消磨時間與資源在這些「誓死不屈」的反對力量,不如接受他們就是如斯真實,而善用有限資源在更重要的事工。倘若教會領袖更能轉化這些阻力,促進神的國度,是更美好的事 ! 我們常要問的是 :「我們怎樣善用目前處境,促進神的國度 ?」

  在華人文化中,太極的「借力打力」或中醫的「以毒攻毒」,同樣說明了「轉化」作用;此動力的掌握與運用,對建立健康堂會起著甚有果效的作用 !
 

 

© 2006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