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|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|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|||
![]() |
![]() |
||||||||||
![]() |
![]() |
||||||||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|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|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|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「自然教會發展」的香港經驗 胡志偉牧師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「自然教會發展」(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,簡稱 NCD),為德國教會研究學者施瓦茨 (Christian A. Schwarz),於1994年至1996年期間,調查全球超過一千間堂會之後所開發的「健康堂會診斷」。施瓦茨採用生態學觀點,看教會為「新生命的有機體」,認定堂會毋須刻意追求增長,只要其本質達致健康的質素,堂會就會自然地持續成長。這與勞根博士 (Robert E. Logan) 及不少教會策略學者的觀點不謀而合 : 先有「質」(健康) 的成長,再有「量」(數目) 的增長。 簡言之,「自然教會發展」是一套有關發展健康堂會的思考,與過往教會增長理論不同的是,此理論認為神已把發展教會的資源賜予堂會,因此教會領袖要釋放運用「自動生長作用」(all by itself) 於堂會生活的不同層面。形態上,「自然教會發展」仿似中醫,重視的是固本培元,而非貪一時之快的特效藥,使堂會迅速增長的捷徑。 本港發展 「自然教會發展」在香港開展,源自施瓦茨著作《自然的教會發展》中譯本於1998年出版,由高接觸有限公司代理。2000年,本港正式推行有關訓練,由趙錦德牧師主領,參與教牧分別來自各宗派及細胞小組網絡。至2003年9月,「國際自然教會發展」正式授權「香港教會更新運動」代理港澳「健康堂會診斷」事工。由2000年至2005年3月底,經「教新」諮詢與診斷的本港堂會共110間,其中進行了3次診斷的有1間,2次的有12間,而96間則是首次採用。全球現有37500堂會完成健康診斷,而本港累積的個案經驗,是全球華人教會之中最豐富的。 健康指標
弱項對策 堂會診斷報告,以具體的分數反映某間堂會的真實景況,平均分數為50分;假若某項特質的得分超過 65分,表示該堂會在此方面的表現高於平均水平;相反,若得分在35分以下,則表示該堂會應正視弱項所在,謀求「補短」。 施瓦茨提出「弱項因素」(minimum factor) 概念,以木水桶比擬堂會,其容水量的關鍵因素在於提升其最短的木 (指健康堂會的特質),在特定弱點上有所強化,必能擴大其容水量。「找短」就是正視攔阻堂會發展的樽頸,經持續的改進行動,便能帶來健康的成長。 本港評估 檢視本港「自然教會發展」經驗,由2000年至今,8項健康的質素當中,本港教會的強項是恩賜為本的事奉 (45.01),其次是激勵人心的崇拜 (44.90)。大多堂會的首項弱項為相親相愛的關係 (平均分 36.53),其次則是發揮功能的結構 (38.49)。按年比較,2000年8項平均分為33.16 (共7間),至2005年1-3月則上升至50.09 (共20間),反映堂會質素有明確的改進。
本港中產與專業信徒人口佔多,面對工時過長,除了恆常聚會以外,信徒於平常生活能保持緊密的交往,確是不易。因為教會擁有高學歷的信徒群體,能善於發揮恩賜的不少,這就是本港教會強項所在。近10年來,越來越多堂會重視崇拜質素的提升,這也反映在數據裡面。 總結 總而言之,「自然教會發展」從科學角度,提供一項重要的參考值予本港教會。透過問卷分析,教會領袖可為堂會把脈,查找不足,適當分配資源,建立榮耀主名的健康教會 ! 網上資源 健康堂會診斷服務 (http://www.chinesepastor.com/ncd) 登記診斷步驟
|